close

編按:科學家告訴我們,長期的輕度壓力可能比短期高度壓力還要有害。我們的大腦可以處理逃離掠食動物或逃出火場等高度但短暫的壓力,卻沒辦法承受長時間且持續的壓力,即使只是輕微的壓力也一樣。(本文摘自《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勞工如何落入血汗低薪的陷阱?》一書,以下為摘文。)

dooftw-imagebillboard-9190xf4x0938x0330-m.jpgdooftw-imagebillboard-1dd1xf4x0938x0330-m.jpg
MJBOX多用途隨身包 多款選擇/附背帶行李箱28+24吋 ABS材質 花花系列【Gate 9】

27歲的心理諮商師阿尼姆.阿韋(Anim Aweh)在舊金山灣區執業,看過無數個受矽谷血汗工廠殘害的勞工。「有些人賺了非常多錢,可是他們的工作太耗費心力了。」專門輔導年輕科技業者的社工阿韋說道。有色人種經常向她尋求諮商協助,因為這些人在以缺乏多元化著稱的矽谷面臨著獨特的挑戰。「他們被要求長時間工作,彼此互相競爭,那是一種激烈競爭。一名來找我諮商的女性說:『他們期望的是你應該努力工作,而不是聰明地工作,只要你一直做,一直做,一直做,一直做—直到你做不下去為止。』」

不知為何會出現「千禧世代不介意工作沒保障」的錯誤看法,覺得年輕人喜歡不停換新工作,甚至喜歡「我們是一支團隊,不是一個家庭」的工作模式。嗯,並不是這樣。事實上,包括千禧一代在內的許多人,都渴望在工作中有「家的感覺」。2015年,一項針對2200名勞工調查的報告顯示,大部分的人都想在「有家庭的感覺,由忠誠與傳統維繫」的公司工作,但只有26%的人表示自己現在的工作符合上述期待。渴望有家庭氛圍的不只有老人,也是「所有年齡層的一致選擇」,進行這項調查的人力資源專業組織「英國人力發展協會」(Chartered Institute of Personnel and Development)如此表示。

 

華盛頓州立大學組織心理學家塔希拉.普洛斯特(Tahira Probst)發現,數據顯示年輕勞工並沒有「接受新的心理契約」,而且工作不安全感對千禧世代而言「似乎是重要的壓力源」。她表示:「儘管組織給予的工作保障降低,新加入勞動力市場的年輕人仍渴望工作安全感。」

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千禧世代比嬰兒潮世代更重視工作安全感。網路調查服務公司Qualtrics and Accel Ventures的研究顯示,將近90%的年輕人表示,如果能每年加薪,且有升遷機會,他們願意在同一間公司待10年;將近80%的年輕人表示,他們願意減薪來換取更多的工作保障與穩定。

工作不安全感一直都存在,但對大部分的人而言,那只是短暫的現象。也許你的公司正處於艱困時期,或者已經和另一間公司合併,有傳言說要裁員,你會在一段時間裡擔心自己的工作不保。然而,在「我們是一支團隊,不是一個家庭」的時代,工作不安全感時時刻刻籠罩著所有員工。

有些主管將恐懼做為管理手段,大概是他或她相信員工在缺乏安全感的情況下,會加倍努力,並提高生產力。比利時荷語天主教魯汶大學(Katholieke Universiteit Leuven)組織心理學家蒂妮.凡德.埃斯特(Tinne Vander Elst)過去十年都在研究工作不安全感,她認為上述概念十分荒唐。她的研究顯示,工作不安全感與創造力減弱、整體表現與生產力降低有關,職場霸凌的事件也會增多。有工作不安全感的勞工健康狀況較差,情緒耗竭的比例更高,還可能引起纏身多年的憂鬱症。這些人容易發生事故與受傷,更可能會有道德上的過失。他們會較不用心工作、說公司的壞話,以及花大量時間找新的工作。

更糟的是,科學家告訴我們,長期的輕度壓力可能比短期高度壓力還要有害。我們的大腦可以處理逃離掠食動物或逃出火場等高度但短暫的壓力,卻沒辦法承受長時間且持續的壓力,即使只是輕微的壓力也一樣。然而,這就是我們在「是一支團隊,不是一個家庭」的工作場所中所獲得的。就如我在第五章所說,這是人類版本的不可預期慢性輕度壓力實驗。

我們長時間生活在緊張、恐懼的環境下,大腦會發生一些可怕的變化,恐懼不僅會影響我們的記憶力,還可能傷害大腦某些區塊。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曾進行的兩次腦部掃描顯示,健康大腦與處在壓力與憂鬱情況下的大腦是有差異的。健康大腦的圖像出現大片的鮮黃色與橘色區塊,代表神經活躍,而受壓力影響的大腦並不活躍,許多區域都是深藍色與死黑色,只有少數區域呈黃色。

大腦不活躍,會發生什麼事?印度浦那市,一名25歲的軟體工程師自殺,他的遺書寫道:「在資訊科技業裡,沒有工作安全感。我很擔心我的家人。」在2016年,西雅圖一名在亞馬遜工作、壓力大的白領勞工,因擔心自己保不住飯碗,跳樓自殺未遂。在此之前,他曾申請調換別的部門,主管非但沒有答應,還要求他進行績效改進計畫(PIP),通常進行績效改進的員工最後都會被解僱。自殺事件過後,許多悲痛的亞馬遜員工使用匿名應用程式發洩工作不安全感所帶來的壓力。有人寫道:「我曾經哭過,通宵熬夜工作,健康也出了問題,因為我害怕主管要我進行績效改進計畫,然後被解僱。」

《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勞工如何落入血汗低薪的陷阱?》一書,丹.萊昂斯著,時報出版。© 由 遠見雜誌 提供 《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勞工如何落入血汗低薪的陷阱?》一書,丹.萊昂斯著,時報出版。 《失控企業下的白老鼠:勞工如何落入血汗低薪的陷阱?》一書,丹.萊昂斯著,時報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咪亞 的頭像
    咪亞

    美麗樂活趣

    咪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